2024年12月21日上午,第十三届上海欧洲研究青年论坛举行。会议开幕式由上海欧洲学会秘书长杨海峰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王震研究员、上海市社联学会处副处长杨琳、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教授分别致辞。王震代表国际所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表示社科院有很长的欧洲研究传统,未来希望与学会加大合作力度,把上海的欧洲研究做强做大。杨琳表示,由衷感谢各位专家、同学过去一年来对社联的支持。欧洲学会在三年一度的社联“三优一特”评选中再次荣获了市级优秀学会,还获评了全国社科联先进社会组织,这一成果来之不易。未来社联将推动形式创新,更好地支持欧洲学会的工作,呵护青年学人的成长。丁纯会长对社联的支持与社科院国际所对此次会议的承办表示感谢,百年变局加速演化、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寄望青年学人根据国家当前所需,将区域国别研究做好。上海具有区位优势,欧洲研究大有可为。
青年论坛第一阶段由杨海峰主持。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严少华就欧洲议会选举后右翼民粹主义的新发展及其对中欧关系的影响发言。他指出,当前右翼民粹呈现主流化趋势,主流政党也出现民粹化趋势。右翼民粹的策略随之发生变化,希望通过留在欧盟,通过内部推动欧盟的改革。而如何与欧洲右翼民粹力量打交道,是中国未来面临的一大挑战。上海外国语大学副研究员薛晟表示,2024年法国政坛呈现不稳定的局面,政治生态的左、中、右三极出现新的分化组合,法国在欧盟的领导力下降。预计特朗普2.0时代的法美关系仍是相互较劲状态,而中法未来也面临不确定性。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严骁骁就欧盟成员国如何看待欧洲战略自主做会议发言,欧洲战略自主已从侧重防务及安全过渡到欧盟整体的战略能力,摆脱对外依赖,建设内部韧性。但在防务、经贸、产业等领域,欧盟成员国内部分歧不断,削弱凝聚力。上海理工大学讲师严佩琦以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分析了德国AI教育的社会技术想象,指出其主要呈现出三个核心的维度,即AI驱动的教育变革、人本主义和社会监管。德国的案例表明AI教育的发展不仅是技术的探索,同时也是社会和价值观的交融。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助理何文翔指出,数字平台监管的相关法案表明欧盟建立了非常强的监管体系,对中国数字企业带来法律合规、商业模式及地缘政治等方面的风险。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朱亦凡考察了科耶夫与欧盟的关系,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检视当下欧盟遇到的困境。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李弘从对俄依赖的脆弱性和地区制度内角色等两个变量,辨析欧盟国家对能源危机应对的决策逻辑。
青年论坛第二阶段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室执行主任戴轶尘主持。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万堃指出,北约的欧洲成员策略选择逻辑复杂,根据双重架构水平与制度互动效应的组合情况,提出同盟从属国在远程军事干预中差异化的四种参与策略。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戴程娟认为,俄乌冲突使欧盟和北约形成一个新的分工,欧盟将在北约框架内发展自主防务能力,逐渐在周边安全事务上承担责任,美欧总体会朝着分工协作的方向发展。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杨晏乙采取案例比较方法,指出“北约印太化”向北约盟国传达联盟管理压力,影响了盟国的战略利益的排序,最终影响了印太区域观的生成和演变。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研究生黄凯越认为,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改变了西巴尔干地缘政治态势,在大国博弈选边站的压力下,整体上继续向美欧靠拢,而塞尔维亚对华“合作支点国家”作用凸显。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研究生李知蔓提出,共同威胁和价值临近度对美欧双方的网络安全合作强度构成影响,在两个变量均较高时,双方能够达成高强度的合作。复旦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悦玥从法学角度,谈到WTO协议下关于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衔接问题,指出欧盟利用相关漏洞对中国造成负面影响。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朱玮琦结合投票行为理论框架,指出2024年大选表明英国政治格局正面临深刻转型,工党大胜使其在议会层面通畅无阻,但相关的法案在民间的落实可能会面临结构性困境。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黄昆结合冷战历史,提出中程导弹问题重返欧洲,未来欧洲的国际秩序会发生什么变化及欧洲安全格局如何恢复平衡等思考。
上海欧洲学会名誉会长徐明棋研究员做第十三届上海欧洲研究青年论坛总结发言,表示学会除发挥学术交流、对外联络、决策咨询、社会舆论的引导等职能之外,还应提携培养青年学者,青年论坛是上海欧洲学会长期以来坚持的学术平台。徐明棋鼓励青年学者以实践为导向,结合中国需要研究现实问题。